第一百五十章
盏及展托、壶等,不仅外观、造型更为精致,而且由陶瓷发展为金、银、玉等材质。闽地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小民,无不以斗茶为能事,尤其是文人学士之流,更是乐此不疲。颇具特色的斗茶成风,既体现了社会达官贵人对品茶艺术的刻意追求,又迫使茶具制作朝着顺应这股潮流的方向发展。黑釉瓷器的登峰而造极,就是从建盏的粉墨登场开始的,“黑釉盏”也成为当时最具特色的茶具。
位于建州水吉一带的建窑,刚开始烧造青釉瓷,后来以生产青瓷为主,兼烧青、白瓷。之后,窑炉群集,面积共计5000余平方米,大路后门山、营长墘山、源头坑山、庵尾山等4处窑址点,共有青釉瓷窑2座,酱釉瓷窑1座,黑釉瓷窑6座,青白釉瓷窑1座,有长龙窑九十九条,烧制了大量的黑瓷。
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成色剂均是铁元素。因土质含铁成分较高,故胎色黑而坚,胎体厚重。其口微敛,斜壁腹深,小圈足,颈部有一道凹棱。器里外施釉,底部露胎。其中釉色呈黑或酱黄,釉中央有自然形成的丝状纹,俗称“兔毫”,是建窑黑瓷中的精品。当时文献又称为玉毫、异毫、兔毫,其丝状条纹色泽有黄、白、灰等色,因而也被分别称之为金兔毫、银兔毫和灰兔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