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关于汉魏之际的单双名问题

也包括魏晋之际,单名占据了主导地位。

    后汉三国时代,在历史上留下姓名来的,绝大多数都是单名,这不需逐一列举证明了。那么,偶尔也可见其双名,破坏了这一习惯,又该怎么解释呢?双名的产生,其实有以下几种特殊情况:

    最常见的是史无其人,演义虚构,比方说:武安国、裴元绍、邢道荣,等等。

    二是以字行。古人有名有字,理论上字也习惯为单,但是有可能在前面加上排行,如伯仲叔季,加上代表尊敬的“子”、“公”等字,或者在后面加上男子的美称“父”(“甫”)字。比方说孔丘字仲尼,仲就是排行,后世还习惯尊称其为“尼父”。到了后汉三国时代,字已经以双字为常态了,但周瑜字公瑾、鲁肃字子敬之类的,还保留着古代遗风。

    有很多人失其名而仅存其字,或者当时因为各种情况,人们习惯称呼他的字,即以字行。比方说,诸葛亮躬耕隆中,其好友有崔州平、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其实崔州平即崔钧、石广元即石韬、徐元直即徐庶、孟公威即孟建,皆记其字而已。这些是查得到的,还有一些是查不到或者含糊的,比方说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被曹操误杀了的吕伯奢,鲁肃友刘子扬,袁绍将吕威璜、眭元进等等,其名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