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上课
的时候,吴帆徽总算是明白其中意思了,原来古时候授业解惑就是如此简单,先生教你读书识字写字,教你背诵文章,至于说能不能明白书中的道理,就看你的造化,看看你是不是将这些文章读过几百遍,通过诵读明白其中道理。
当然,的确不能够明白和理解的地方,也可以请教先生,先生会根据自身的认识给与你一定程度的解析和点拨。
其实说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和注解,就算是几百年之后都有着不一样的标注,每一个学派都说自身的注解是最有道理的,相互之间不服气,导致观点难以完全统一。
按照大明朝廷和皇上定下的规矩,科举考试八股文展现出来的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自身是不能够有观点出现在文章之中的,若是出现了,不要说想着能够获取到功名,被直接下大狱都是有可能的。
但读书人对朱熹《四书集注》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某一个观点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看法,在解析的时候,同样会表露出来略微不同的认识,特别是明朝中期以后,这样的争论更加的激烈,面对这样的争论,朝廷也吸纳了某些读书人的见解,对《四书集注》之中的某些观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再注解,当然这些注解都是要符合皇权统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