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秦三爷
。
历朝历代重农抑商,商人的排位还不如普通民籍。时至明朝,依然如此,士农工商排于末位,甚至还一度归于贱民一类。可随着地位、财富和社会关系的特殊化,实则比普通百姓还是好了许多,特别是有功名在身的商贾,在商场更是如鱼得水。
陆仁贾是嘉靖十二年的举人出身,多年商场的浸淫早就修成心得,自知官场水深,考得一介功名也利于商界的博弈。
当年只是一个小小的贸易商行,得高人指点转战酒食业,积累资本开起酒楼逐渐做大。他心知肚明,若不没有秦三爷,以他的本事绝然是开不起“仙鸯阁”,再过二十年也不行,换做其他大商贾即使有这样的财力,受于各方面限制成事的机率也微乎其微。
这可是多家大商帮联手筹划三年,调动巨大的资源人脉,在官府的批章准予下方能完成的大工程。毕竟是将民营的乐姬编入教坊司乐籍,在当时来讲可谓是困难重重。
何况顶着“大江南北第一大”酒楼的名头,明摆着是要和金陵老牌十六楼抢生意来着。虽说在宣德年间,曾大力整肃“国立倡寮”,撤销两京十六楼。沉寂了两朝之后,逐渐又重新开设,直至正德朝,历经一百多年的十六楼改头换面,再度回复了往时的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