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三百一十章 「谈箜篌」 续

家培养大批箜篌演奏人才。

    转调箜篌,新型弹拨弦鸣乐器。在雁柱箜篌的基础上,设计制作转调机械结构,使其成为结构完善、造型优美、表现力强的乐器。

    1981年4月,雁柱转调箜篌被正式列入沈阳音乐学院的科研项目,张琨在原雁柱箜篌的基础上,完成了转调机械结构的设计,由院办工厂承担试制任务,民乐系还派了三年级学生赵广运参加了琴体制作、油漆和装配工作。1982年12月首先制出了八个调的雁柱转调箜篌,通过沈阳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鉴定并移交教学使用。在鉴定会上,沈阳音乐学院讲师张爱兰用这架箜篌演奏的《山里人》、《渔舟唱晚》、《二泉映月》和《秋思》等古今乐曲,颇富特色,尤其可以用来演奏复调性音乐作品。

    1984年,张琨又与本院孙海涛、杨品清和杨兰芝等人合作,最终完成了雁柱转调箜篌的科研项目。研制的这架大箜篌,通高200厘米、底长90厘米、宽20厘米。琴柱呈凤凰静立形,琴头雕刻“凤回首”装饰。底座设踏瓣和变音传动装置,上方曲木两侧镶嵌厚铜板、置金属弦轴。下方的共鸣箱,呈立体式双面琵琶形,两侧蒙以鱼鳞松或桐木面板,上置筝式活动雁柱。张两排88条尼龙弦或尼龙缠钢丝弦,每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