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二章 科普,请跳过
一般认为,“笛”的古字是“篴”。但除了《周礼》外,《诗经》、《尚书》、《吕氏春秋》等史籍均未载“篴”,所载边棱音类气鸣乐器多为“籥”、“篪”、“箫”等。然而,当今的“洞箫”都指单管箫,在唐代以前却称笛。我们常常把那时的笛误认为横吹笛,实际上东汉马融的《长笛赋》中所说的长笛、晋代荀勖所作的十二支律笛等,都是竖吹笛。
今单管洞箫由汉代长笛演变而来的一个重要证据是嘉峪关魏晋墓室砖画中可清楚地见到九节形制的竖吹笛与四弦阮咸的合奏图。
至隋代,竖吹笛仍保持长笛的称呼。
《隋书·音乐志中》:“高祖既受命,定令宫悬……笙、竽、长笛、横笛、箫、筚篥、篪、埙,四面各八人,在编钟下。”
又《隋书·音乐志中》:“西凉乐……其乐器有:钟、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等十九种。”
到了唐代,由于在宫廷音乐中广罗博采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在不同乐种的乐队里有竖笛,也有横笛。为了区别,横吹笛前常缀以“横”字,称“横笛”;而竖笛则直接称“笛”,可见先前“笛”的概念失分清楚。如史籍所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