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无价之宝
信仰,臣子也拥有这种信仰,君臣一心,自然不再有昏君奸臣。孔子应该是这样认为的,但让他感到无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因为矛盾冲突,而在有意无意中打破彼此对礼仪的认知,将礼仪践踏于脚下,使人渐渐失去对礼仪的信仰与依赖。
克己复礼为仁,但这是建立在人的生存需要为基础上的。
物极必反,宣博益思考过很多,他时而喜欢儒家的思想,时而又讨厌儒家的那一套;转而喜欢上道家,可过了没多久他却讨厌道家,又喜欢上了儒家。
最后他究其原因,是因为他看到了道家的一句话——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意思就是说,古代善于推行道的人,不是用道来使人聪明,而是用道来使他们处于无知的状态中。
在宣博益看来,这无异于是使人处于一个黔驴技穷的状态,智者变成骗子,以欺负愚者来获利。
界外,华夏春秋时期,有位法家名叫管仲,因为“愚公之谷”事件而主动请求修明法治,此事件说明:假若智不欺愚,国的确可以长治久安。
所谓蠢驴蠢驴,应该就是来源于黔驴技穷这个典故。
使人无知的后果很明显,那就是使人变成驴头,然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