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视察(二)
。
又是上百吨产自琼州的甘蔗,从港口仓储区拉进明珠市西郊的工业园,然后糖厂的上百名“大明外籍员工”一拥而上,将这些还带着新鲜梢叶的糖作物送进加工车间。
为支持东方实业公司远东第一利润来源的制糖业,赵明川和刘耀禹在琼州和大员进行了大量的甘蔗种植推广工作,并进行了相当的农技辅导。
每吨甘蔗7两白银,就是赵明川开给南海商号的报酬。一亩蔗田,在琼州岛和大员岛上能收获大概2吨的甘蔗,一户人承包上个十来亩甘蔗,一年扣掉各种农税都有几十两银子的收入,对于一直靠着种粮食为生的大明农户来说,这是以前无法想象的巨额财富。1634年,加上大员的产量,总计约7万吨的甘蔗被送进了明珠岛的工业区,不光为明珠岛的糖产业供应了充足的原料,也养活了大批大明沿海的船主。
比同时代更先进的制糖设备和工艺,让明珠岛1634年的粗糖产量超过8000吨,平均出糖率12%,优于欧洲同时期的榨糖水平。而每吨精炼砂糖420美元的批发价,在远东颇为抢手,印度和东南亚的英格兰、丹麦、荷兰的商船每次往返都要买上一大堆。因为此时的印度、日本或欧洲市场,就连混合粗糖都是每吨至少8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