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拉拢德国
承受的极限。
根据德国的教材,夏云桐命人制定了《步兵操典》,指导士兵的日常训练。
他还尽一切可能寻找外国教官,包括写信向沈葆桢求助、高薪聘请在大陆工作的外国军官和西方领事馆里的武官等。
到此,一方面义勇军需要另外一大笔钱购买军火,另一方面不管军事还是经济建设,都痛感人才的缺乏。
专业的军事训练,近代化的供应机制,高效的指挥方式,种种都不是闭门造车想出来的,这就需要军事教官。而科学的行政和贸易管理,同样需要一批外国顾问。
这些种种都让夏云桐觉得必须寻找外援,他尝试派人联系英国驻沪尾港的领事班克斯先生,希望能得到一些贷款,却只得到冷淡的回应,这也坚定了他的政治判断。
沪尾港的南侧有一个“红毛城”,是昔日荷兰殖民者兴建的军事要塞,当地人称呼荷兰人“红毛”,由此得名。
历经历史变迁,这里已经没有了要塞的遗迹,只留下了地名,由于风景优美,交通便利,从1860年开始,英国等列强相继在此设立了领事馆。
这一天,首任德国驻淡水领事冯?克劳奇,正在院子里喝着咖啡,他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丰盛的早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