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页
,就算官做到了京城,考试也要回原籍。子女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一个侄儿了。
牛长恭冒籍可是实锤。
桂志育对此不能容忍,我县学子几多不易,我这个做教官的都看在眼里。就说你从扬州带回来那些时文,山东地方何曾有?他们见了这些书,如同钻进了黄金屋,这等不易,如何同南方学子作比?他们二人若都过了,这名次的缺额还不是山东学子受了亏?rdquo;
魏铭特特看了桂志育一眼,恐怕那牛长恭和冯启春不这么认为。rdquo;
确实。rdquo;桂志育有点泄气,叹了一声,那牛长恭先就笑嘻嘻地,说必然加倍努力考过,到时候为我脸上长光!rdquo;
两人是以安丘县秀才的名义考试,若都过了,桂志育的学政履历上可能添上一笔功,他盼着以政绩获得再次会试的机会,这对于他来说利远大于弊。
这就是为何冒籍之事屡禁不止的缘故。
大多数的教谕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教谕不说,本地生员也难以闹出水花来,莫名被侵占了多少名额,就不得而知了。
第353章 三届乡试
桂志育能把这事说给魏铭听,一来,知道此事同他干系不大,来山东冒籍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