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十七章 益州杜明

明法、明算六种,而最被士人看重的是明经与进士二科。明经就是通晓儒家经典,能熟读背诵经书,考试中的帖经、墨义基本属于死记硬背,每年录取名额约在数百名,因此考取明经者大都很年轻,如元稹十五岁就明经及第了。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才能,在唐代大约百人取其一,平均每年取中二三十名,其难度比明经大得多,但仕途前景则比明经要好。因此唐代人更热衷于进士科,相对看不起明经科,于是就有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句谚语。唐代老年考取进士者的确很多,孟郊四十六岁中进士,仍然抑制不住其“春风得意”之情。

    </p>

    “原来是益州恪己兄,不过弱冠便已备考进士科,着实让小弟佩服!小弟崔瑾,尚未有字,恪己兄唤我‘十三郎’便是。”崔瑾拱手道。其实,这杜明与崔芮岁数相当,崔瑾却称之为“兄”,杜明虽感怪异,但见识过其谈吐,便也不在意。

    </p>

    杜明笑道:“某虽是益州人氏,却只是益州杜氏的偏房旁支。”

    </p>

    二人谦让片刻,崔瑾便问些益州的风情以及其一路行来的所见所闻。杜明博学而风趣,崔瑾颇有口才,交谈之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