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幸抑或不幸 咸丰朝的历史悖论

    。

    清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1850年2月25日),六十九岁的宣宗成皇帝,匆匆召见满汉王大臣,宣布硃谕,立皇四子为太子,封皇六子为亲王,随即驾崩。不过一个时辰,刚成储君的四阿哥,就继位皇帝,可谓运气好极。

    然而时年二十、于次年改元咸丰的满清七世皇帝,甫登极便厄运连连。首先是外患,沙俄已在北疆侵吞了帝国发祥地满洲的大片领土,不久英法又于南疆开始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其次是内战,原先已在南国处处冒烟的民众造反,迅即燃成太平天国起义的燎原大火,不久便建都天京,得捻军支持而与满清中分“天下”。更不幸的,是英法联军于咸丰十年(1860)攻占北京,迫使他在满清入主北京二百十六年后首创帝国首都沦陷的历史纪录,而且于次年七月十七(1861年8月21日)病死热河,虚龄仅三十一岁。

    庙号文宗而谥称显皇帝的咸丰帝,虽是满洲皇室的纨绔子弟,却因争夺皇储而颇具教养。当他如愿登上大宝,起初也想有所作为。例如即位初期,面对谏臣奏章,都表示有听德,并且很快惩办父皇宠信的佞臣穆彰阿、耆英,又起用林则徐,以示有意“维新”。哪知天不我佑,外患内乱不绝。他和他的亲信,都十分迷信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