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水车的作用
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于是告诉老翁一种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制作方式是:“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掣水若抽,数如沃汤。”也就是用一条横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挂着汲水的木桶,一端挂着重物,像杠杆似的,可以节省汲水的力量。从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说是水车发明的先躯。
而水车的发展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则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
然后水车的发展到了唐宋时代,在轮轴应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能利用水力为动力,作出了“筒车”,配合水池和连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仅功效更大。同时节约了宝贵的人力。南宋张孝祥〈题能仁院壁诗〉中大赞其曰:“转此******,救汝旱岁苦。”可见此水车对农事帮助之大。这是中国水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直到到了元明时代,轮轴的发展更进步。一架水车不仅有一组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