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二章 请跳过,科普
是龙首、卷颈、二弦、马尾弓,而且有了用以固定弦长的千斤。这在陈旸《乐书》中的胡琴图上是没有的,但也保留着胡琴的较短琴筒、置轴方向和拴弦方法。它较南宋《绿窗新语》中的二弦有了较大进步,与今日的朝鲜族胡琴和我国福建地区流行的南音二弦已较为接近。朝鲜音乐家成伣编朝鲜古籍《乐学轨范》(1494年序)中载有:“胡琴,以黜檀花木(刮青皮),或乌竹、海竹弓马尾弦,用松脂轧之。按用左手,轧用右手,只奏乡乐。”可见,胡琴在明代已传入朝鲜。清代,胡琴用于宫廷的瓦尔喀部乐和庆隆乐中,而前者还要使用四件胡琴演奏。据民间传说,胡琴是经东胡人之手传入牡丹江镜泊湖一带及东镜城等地的。后来成为朝鲜族人民所喜爱的拉弦乐器。
3制作工艺编辑
胡琴的制做工艺非常讲究,历代的制琴工匠均采用长白山一带的木质和木纹均特别好的刺楸木做振动面板,用内径10厘米的毛竹做琴筒,用蚕丝做琴弦,用马尾和细竹杆做琴弓子。后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和创新,逐渐用梧桐木代替刺楸木做振动面板,用钢丝代替蚕丝做琴弦,演奏方法也有了改进,由“抓弦奏法”改为“手指按弦法”,同时汲取了小提琴的演奏手法,使其演奏效果更佳。胡琴历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