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抗战时期相关的武器

主要装备,性能优于日军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枪。参加过抗战的老人大都知道,七九枪的伤口进去的眼小,出来能带出一块肉;6.5毫米的“三八大盖”不仅口径小,且因弹道设计缺陷造成“进去多大眼,出来多大眼”。当时人们戏称:“用三八枪打中鬼子,过几天鬼子又回来了”;“三八枪打中抗日战士,养几天伤继续抗日”。日军也深感三八枪威力小,1939年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步枪,性能与德国98式相当,却因生产能力所限仅有少量装备。

    在全面抗战前期,日军在重火器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从地面炮兵对比看,中国轻重型火炮数量略少于日军,日制品虽在质量不如中国进口的一些德式装备,却有配套齐全和弹药补充能力强的优势。抗战初期国民党军进口了数百门质量不错的德制山炮和榴弹炮,以75毫米口径炮为主力,却因炮弹需进口且运输手段落后,无法保障火力持续性。如上海“八一三”抗战之初中国的炮兵还能局部压制日军,时间一长便在火力上被压倒。

    中日军队作战时一直流动性较大,攻坚战很少,使用重炮的场合不多。在野战中,双方主要使用轻型线膛炮和迫击炮,装备显得各有所长。中国方面的迫击炮口径大,普遍为82毫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