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乌台诗案后千古绝唱
拒不从命。最后,虽然苏轼所写诗之荒谬浅薄,但对全国影响甚大,“臣叨预执法,职在纠察,罪有不容,岂敢苟止?伏望陛下断自天衷,特行典宪,非特沮乖慝之气,抑亦奋忠良之心,好恶既明,风俗自革。”要求对苏轼处以极刑,以儆效尤。
又有苏轼好友听到这个消息,赶紧送信苏辙,才派人去了湖州告苏轼,朝廷派出的钦差皇甫遵也同时出发,但苏辙的人先到,苏轼知道消息,立即请假,由通判祖无颇权摄州事。
“轼始就逮赴狱,有一子稍长,徒步相随。其余守舍,皆妇女幼稚。至宿,御史符下,就家取文书。州郡望风,遣吏发卒,围船搜取,老幼几怖死。既去,妇女恚骂日:‘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悉取烧之。比事定,重复寻理,十亡其七八矣。”
苏轼知悉后,恐逃不过劫,马上就找了家人,更是和王闰之交代了一些后事,苏家人当时处于非常惊恐的状态中——“老幼几怖死”,情急之下将招致灾祸的诗书“悉取烧之”。
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皇甫遵到湖州之时,太守官衙的人慌做一团,不知会有什么事发生。苏轼不敢出来,与通判商量,通判说:“事已至此,无可奈何,需出见之。”苏轼方才出之。祖无颇连忙提示:“衣服,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