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十二章 察廉举士

获得进士称号。

    察廉本来只是太祖皇帝为了安抚地方诸侯的无奈之举,但谁曾想久而久之竟也孕育了独特的政治生态。虽然名义上孝廉的推举要兼顾“行状”与“出身”,但是一代代更迭下来已经逐渐变成了只问”出身”、不问“品行”。各行省总督为了巩固自己的执政,往往将孝廉的名额赠送给地方豪门巨族的子弟;而豪门巨族为了培养庙堂之上的势力,从而遥助自己家族在地方的强取豪夺,也不惜付出任何沉重的代价。两厢情愿之下,察廉已经变成了地方不可或缺的政治“枢纽”,后来的皇帝即便有心废除,也无力回天。

    所幸的是,通过察廉制度“保送”成为进士的每三年也就不到八十人,而通过“举士”制度一层一层选拔出来的进士则要超过一百六十人,前者不足后者一半。

    每逢“察廉举士”之年,各行省各藩国要在夏天之前,向礼部递交所荐孝廉的人选,礼部的审核很简单,“只审出身不审行状”,只要确认孝廉不是倡优子嗣、在押逃犯等等,便可以直接通过,给予了地方行政长官充分的权力。

    察廉之后便是举士,乡试往往在秋天举行,故而又称秋闱,会试往往在次年春天举行,故而又称春闱。能通过春闱的考生,将会和孝廉们一并参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