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节 关于仁的一些解释
厌弃的人。齐景公是一国诸侯,齐国是千乘大国,很富有。但即使他有权有势,他去世的时候,百姓却没有人称道他,因为他没有高尚的情操。伯夷叔齐是商朝时的贤人,周族得到天下后,他们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下,他们的高尚情操至今仍被人们称道。被后人记住的,不一定是有钱有势的,只有拥有高尚情操、优良品德的人,才能流芳百世。这充分说明了仁德的价值与力量。
那么,怎样做才算仁呢?颜回向孔子请教这个问题时,孔子告诉他: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都会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说得详细一点,那实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就是: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能够自己主动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了言行符合于礼,天下的人自然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孔子还提出了仁德的外在标准,那就是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拥有这几种品质的人就接近于仁德了。同时,他还提出实行仁德的五项标准,那就是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观看!>